目前線上人數:1
今日瀏覽人數:35
太陽能貯能技術新突破-低價太陽能指日可待 2008-08-07

太陽能貯能技術新突破-低價太陽能指日可待

更新日期:2008/08/06 15:42 摘譯自2008年8月2日ENS美國,麻州,劍橋報導
 
未來10年內,人們便能以太陽能電池(photovoltaic cells)在白天供應家庭用電,並使用多餘的太陽能水解水,生出氫氧並提供家用燃料電池電力。倘若麻省理工學院研發的新流程能讓市場接受,今日中央透過電線傳輸電力的方式,可能成為過去式。

「多年來我們所談論的涅盤正是如此。」麻省理工學院的納薩拉(Daniel Nocera),在7月31日科學(Science)期刊的一篇論文中,描述這個簡單、廉價又有效率的太陽能儲存流程。

一直到現在,太陽能僅在白天使用,因為儲存額外太陽能供夜間使用很昂貴且沒有效率;但是納薩拉和他的研究團隊找到了一個漂亮的解決辦法。

納薩拉和他的博士後研究員卡南(Matthew Kanan)從植物的光合作用得到靈感,研發出這個利用太陽能來使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的新流程;氧和氫可以在燃料電池裡重新結合,不分日夜都能以無碳電力供應大樓、住戶或電動車用電。

這個新流程得以成功的關鍵在於一種新觸媒:可以分解水生成氧氣,由鈷、硫酸鹽和電極組成,放入水中;另一種觸媒可以產生氫氣。

從光電池或風渦輪機而來的電能流入電極,使鈷和硫酸鹽在電極表面形成薄膜和釋出氧氣。

加上另一個觸媒,例如白金,在分解水過程產生氫氣,這套流程使光合作用中的水解步驟出現兩次。

這個新觸媒可在室溫、中性水中反應,又容易架設,納薩拉說:「這就是為什麼這次會成功---整個流程太簡練了!」

納薩拉認為:「太陽能是最具解決能源問題的潛力。」地球一小時接收到的太陽能,足以供應一年能源所需。

納薩拉是切森家族基金會(Chesonis Family Foundation)贊助太陽能計畫主持人,和義大利能源集團Eni與MIT合作的太陽能中心(Eni-MIT Solar Frontiers center)副主任,他相信:「這下子科學家真的有得玩了!」

MIT能源所旨在將全球能源系統轉型至足以供應未來需求,並在當前技術和未來願景搭建橋樑,例如參與這份計畫。

這項計畫由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切森家族基金會(Chesonis Family Foundation)共同贊助,2008年春季已挹注1000萬美元推動太陽能計畫,希望達成10年內大規模應用太陽能目標。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806/109/mcz.html

光合作用得靈感..太陽能儲存更經濟...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太陽能的儲存是科學界積極研究的課題,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諾西拉,從植物的光合作用得到靈感,找出一種可以更有效儲存太陽能的方法。他利用太陽能和便宜簡單的催化劑,讓水產生電解反應,如此可以不斷產生能源,比現在的太陽能板,更便宜也更有效率。


儘管太陽能科技在近年來已經有長足的進步,但靠著大片的太陽能板儲存能源,一直被科學家認為既不經濟也沒有效率。不過,最近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諾西拉從植物的光合作用得到靈感,找到儲存太陽能最簡單的方法。


麻省理工教授諾西拉表示,你可以輕易用一根電鍍棒將水分解成氫和氧,但以儲存太陽能而言,重點是你能不能用最便宜的方法來做,而他們的方法就是可以用一杯水或是用一些日常生活的物質就可以達到。


諾西拉所發明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模仿植物的光合作用將水分解成氫和氧,在這過程中產生的電能就可以儲存起來,不過還必須加入一些催化劑。更經濟的方式來做的話,只需要一杯水、鈷、磷酸鹽,這些土壤的廢棄物以及一些導電的東西。


諾西拉的發明被認為是對太陽能的儲存有相當大的貢獻,這個成果也可能會大大改變太陽能產業。雖然這套方法還只存在於實驗室中,但他估計,在8年內就可以商業化為人類帶來更多的乾淨能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806/17/kqw.html

太陽能革命 突破夜間使用限制


更新日期:2008/08/02 04:09

仿植物光合作用

〔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太陽能發電雖然不會產生污染或碳排放,但卻受限於天候條件及裝置體積,一直難以擴大應用範圍。然而,麻省理工學院的最新研究結果,卻為太陽能發電帶來嶄新的突破:太陽能發電不但可以應用在小型器具上,還可以與燃料電池結合突破日夜限制。


分解水 存於氫燃料電池

這項發現聽起來很神奇,但背後的原理其實一點都不艱深:科學家模仿植物的光合作用,運用太陽能板收集來的電力,將水分解為氧分子及氫分子,氧及氫就可儲存在燃料電池中做為動力來源。相關結論已經刊登在「科學」期刊上。


許多科學家之前也曾經嘗試過複製植物光合作用,但困難之處在於,一般用來分解水的電解裝置太過龐大,而且需要不少電力,如果靠成本昂貴的太陽能發電根本不敷成本,加上裝置的體積過大根本無法應用到一般日常生活。


麻省理工新發現

而麻省理工學院所採用的新方式則是將分解水的電極改為磷酸鈷材質,如此一來,只要非常小的電力就可以啟動分解作用,順利產生所需的氫跟氧,而且裝置體積大為縮小。一旦完成開發,運用太陽能板加氫或氧燃料電池的零污染汽車將不再是夢想。


大幅縮小裝置及成本

此外,還可以將太陽能板加氫或氧燃料電池應用在一般住宅:白天的電力靠太陽能供應,多餘電力儲存在電池內,供應晚上分解氫氧之用,而氫或氧就可以拿來供應晚間電力需求。


負責研究的諾塞拉教授表示,這項技術有機會實現零污染的能源供應方式,因為氫跟氧使用後只會還原成水,「而這項計畫雖然才只是剛開始,但已經展現出深厚潛力,科學界都很期待夢想成真的一天」。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802/78/cx3.html

 

     
 
 


燒水王熱泵熱水器.子午線太陽能.能源放大機.不銹鋼保溫桶.家用/商用/民宿熱泵 版權所有‧盜拷翻印轉載必究  版本更新:2025年07月01 日  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 X 768   Design By 空間王
台中市408五權西路三段1之47號  電話:04-23806721、23806723、23595085、23595084  傳真:  您是第 2404766 位訪客